工資變成了欠條 權利如何保障
- 分類:行業動態
- 發布時間:2016.05.24
- 訪問量:1858
-
分享
案例:
張桐是某小童裝服裝廠員工。由于單位效益不好,2013年全年單位僅發三個月工資。在張桐一再討要下,2014年4月,老板吳俊給張桐打了一張欠條,上面寫道:“欠張桐人民幣29000元,利息1分。從欠款之日起兩年還款。”2015年,為了生計,張桐去其它服裝廠上班。期間多次向吳俊討薪未果。2016年3月,張桐以吳俊為被告起訴至法院,要求吳俊償還對自己的欠款及利息。吳俊認為,本案是因工資產生的糾紛,應適用《勞動法》相關規定,應首先仲裁。所以法院無權受理該案。
法官說法:
根據我國法律勞動爭議實行“一裁兩審,仲裁前置”制度。所以,未經仲裁法院無權受理。而勞動報酬爭議案件更為特殊,根據《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》相關規定,勞動報酬案件實行“一裁終局”,就是為了防止拖欠報酬一方利用自身的優勢,規避訴訟程序,拖延訴訟時間,使勞動者無法及時得到相應救濟。
以此看來,本案應屬于勞動爭議,應適用勞動爭議相關程序。但是,可以想見的是,如果駁回起訴,仲裁時“資方”也會提出本案屬于民間借貸爭議,仲裁機關無權審理。或者利用自身的優勢,規避案件審理等等,對于希望得到快速救濟的勞動者極為不利。
為此,《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(二)》第3條明確規定,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工資欠條為證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,訴訟請求不涉及勞動關系其它爭議的,視為拖欠勞動報酬爭議,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糾紛受理。
由此可見,由于本案中雙方僅僅就工資轉變為欠條這一單一事實發生了爭議,根據該條規定,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糾紛受理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條適用范圍極其有限,事實上,很多勞動案件中,雙方不僅僅是對工資或者“欠條”發生爭議,還有包括加班等用工事實、勞動合同效力等勞動關系其它方面產生爭議,就必須按照勞動程序予以解決。